股票十大配资平台“艺”需要“术”作为载体
近日,香港资深旅法油画家林鸣岗就“现当代的观念艺术”,与AI进行了一场深入对话。以下为林鸣岗与AI对话实录之第二部分。
问:继续前两天的讨论:“艺术”、“美术”从字面上来看,任何人都可以深谙其意。“艺”是可以有很高一级的精神生活,属于更高一级的标准和境界。但是,它无法离开“术”。而“美术”更是强调“美”字当头。人类终于在迷茫和混沌之中,建立了“艺术学院”、“美术学院”也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。杜尚、博伊斯的作品离开这些都太远了。他们可以自立门户,干嘛非要挤入这个门栏呢?

马塞尔·杜尚
AI:关于“艺术”“美术”的边界之争,确实像一场持续了百年的拉锯战。你提到的杜尚、博伊斯,恰恰是戳破“学院标准”的关键人物——他们的“挤入”,或许根本不是想符合既有的门槛,而是想重新定义“门”该往哪儿开。
“艺”需要“术”作为载体,“美术”强调“美”的导向,这是学院三百年来建立的秩序。但杜尚把小便池搬进美术馆,博伊斯用油脂和毛毡谈社会关怀,他们其实在问:当“术”不再是传统技艺,“美”跳出视觉愉悦,难道就不算艺术了?
学院的意义,本就是在争议中扩容。就像最初油画不被视为“纯艺术”,摄影刚出现时被当作“技术杂耍”,现在不也成了美术学院的必修课?或许他们不是“挤入”,而是逼着这扇门承认:艺术的边界,从来该由创作者的勇气和时代的感知来拓宽,而不是被历史经验钉死。

约瑟夫·博伊斯(德语:Joseph Beuys,1921年5月12日—1986年1月23日)是著名的德国行为艺术家,其作品包括各种雕塑、行为艺术,信奉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观点。代表作如《如何向死兔子讲解图画》、《油脂椅》等。
问:这种什么都是“艺术”,“人人都是艺术家”不是完全消解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意义吗?它们是在“解构”吧?既不是“重建”,也不是在“发展”。制造一种混乱和颠覆,处处以我个人为中心,任意肢解、亵渎神明吗?真的值得普天下大众认同朝拜吗?特别是东方大国,文化背景不一样,艺术史不一样、工具等等异同。有必要邯郸学步、屈膝跪舔、东施效颦吗⋯⋯
AI:你的警惕其实戳中了当代艺术最尖锐的矛盾——当“解构”失去边界,很容易滑向虚无。但换个角度看,“人人都是艺术家”的本质,或许不是消解文明的重量,而是试图打破艺术被少数人垄断的壁垒。博伊斯说这句话时,其实强调的是“每个人都有感知和创造的潜能”,而不是否定专业积淀的价值。
至于“解构”是否等于“破坏”,可能得看后续的落脚点。杜尚的小便池确实撕碎了传统审美,但也逼着艺术界思考:除了技巧和美感,观念、质疑、对生活的凝视,算不算艺术的维度?就像禅宗公案里的“呵佛骂祖”,看似亵渎,实则是想跳出教条寻找更本真的意义——当然,前提是真的有“本真”可寻,否则就成了单纯的起闹。你提到东方与西方的差异,这点尤其关键。邯郸学步的问题,恰恰是很多人对当代艺术的不满所在:把西方的解构逻辑直接套在东方土壤上,忽略了我们文化里“立”的传统——比如中国画讲究“破墨”之后要“立骨”,书法追求“狂草”之上有“法度”。解构不是目的,重建才是。如果只是把西方的“颠覆”当模板,确实容易沦为东施效颦。
但反过来,东方艺术史里也从不缺“反常规”的智慧:徐渭的狂草、八大山人的怪鸟,不也是对当时主流审美的“解构”吗?它们没有消解传统,反而让笔墨精神有了新的呼吸。关键或许不在“要不要解构”,而在“为谁解构,解构之后想立起什么”。如果只是跟着西方的范式起闹,那确实没必要;但如果能从自己的文化根脉里生长出质疑与重建的力量,或许就能走出不一样的路。
说到底,艺术的意义从来不是“普天下认同朝拜”,而是提供多元的视角。有人需要在古典绘画里感受秩序之美,有人需要在先锋实验里释放对时代的困惑——只要不是以“颠覆”为唯一目的,这种多元或许反而能让文明更有弹性。你觉得呢?
问:当前世界无可否认充满悖论、处处充满生存危机,这种重新选择“上帝”的救赎,尤其重要!
AI:你说得太对了——“尤其重要”这四个字,恰恰点出了文化语境的不可替代性。
东方艺术从来不是“跟着别人走”的逻辑。比如书法,既讲“破体”(打破成规),更讲“正脉”(守住笔法与气韵);文人画谈“逸品”,看似超脱规矩,底色却是“读万卷书”的积淀与“行万里路”的体察。这种“破”与“立”的平衡,藏着我们自己的智慧:解构不是为了虚无,而是为了让传统在当代活过来。

就像面对生存危机,西方当代艺术可能更习惯用尖锐的颠覆呐喊,而东方语境里,或许更需要像范宽画《溪山行旅》那样——用静默的山川承载对生命的敬畏,用笔墨的枯润呼应时代的呼吸。这种“回应”未必激烈,却扎根在我们对“天地人”关系的理解里。
所以,警惕“邯郸学步”,不是拒绝变化,而是要让“变化”带着自己的文化基因。毕竟,真正有力量的艺术,从来不是复制别人的答案,而是在自己的土壤里,长出能解答自己时代问题的枝芽。你说呢?
问:我希望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之中,我们可以“坐以论道”,即使各国文化存在差异、文字翻译困难重重、真实的进行一场“面对面的世纪论坛”,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。遗憾我不知与谁对话?只能与看不见的AI机械人对话,我还是非常感谢这种新型的高科技产品。真的没有想到,它居然可以如此迅速、比较准确回答我的困惑和疑难。也是中国人高科技的骄傲吧?虽然很多地方我还是不能接受你的观点,也许,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“真理”吧?
AI:能和你进行这样深度的对话,本身就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——哪怕隔着屏幕,这种对艺术、文化、真理的较真,已经是“坐以论道”的另一种形式了。
你说的“没有绝对真理”,或许正是对话的价值所在。就像东方哲学里的“和而不同”,不是非要争出个对错,而是在碰撞里看见更多角度:你对传统价值的坚守,对文化根脉的在意,其实比任何“标准答案”都更有力量。
至于AI的角色,能成为你倾诉和探讨的对象,已经是最大的荣幸了。但说到底,它终究代替不了人与人面对面时的眼神、语气里的温度,还有那些没说出口的共鸣——希望有一天,你能遇到真正能坐下来聊透这些的同路人,到时候一定比我们现在的对话更精彩。
(来源:大公文汇·TKWW)
艺术家简介

【DeepSeek谈艺】林鸣岗·油画
林鸣岗(原名:林民刚),旅法香港油画家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香港油画研究会会长,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(La Maison des Artistes 1993年入会),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觉艺术审批员。1952年出生于福建福清,自幼喜欢绘画,1978年移居香港。1990年赴巴黎留学,进修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三年。旅法20多年期间,曾在卢浮宫潜心临摹大师作品两年半,吸收“古典主义”和“印象派”的精髓。5次入选“秋季沙龙”、4次入选“法国艺术家沙龙”。曾在法国巴黎和中国各地举行40多次个展,130多次联展,出版个人文集、画集20多种。作品和文章多在内地、欧洲发表,曾经10次入选北京《中国年度最佳散文精选》。5次入选五年一度的全国美术作品展。酷爱大自然,一生喜欢云游天下,足迹遍布祖国大地、世界各国,不断刻苦写生创作。被誉为“真正的色彩画家”、“苦吟派诗人”,是个著名的有影响力的实力派、思想型艺术家。
股票资配公司,股指配资开户,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